查看原文
其他

多元生态,活力广州

规划研究中心 广州市规划院 2022-09-07


南岭之南,珠江水系自西向东蜿蜒流入南海,山江海交接之处,即是广州。


生态是文明的根基。大自然造就了此处山水林田湖海的多样生态,也赋予了这座城市开放包容、和谐共生的人文特质,令广州历经千年生生不息、活力蓬勃。

广州区位(图片来源:项目自绘)



1

山水林田湖海齐备的自然本底


气候:适宜万物生长

北回归线上背山面海的广州具有典型的南亚热带季风海洋气候。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年均温22°C,年均降水量约2000mm。

雨热同期的特征,使广州的生物生产潜力列居全国第一梯队,造就了优越的生境与生物多样性条件,也造就了广州花城与岭南水乡的生态特色。

自然资源:山水林田湖海要素齐备

广州市拥有丰富的山水林田湖海自然生态资源,生态资源特征以山体、水系为骨干,形成北部依山、中部沿江、南部滨海的丰富自然景观。全市域面积7434平方公里,其中森林资源占35.3%,农田与种植园地资源占21.5%,水域与湿地资源占10.2%,海洋资源占5.1%。

郁郁葱葱、绿意盎然是行走在广州给人深刻直观的印象,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现状45.13%,居全国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前列(参考自全国各城市2019年统计年鉴)。


山系:可达可享的巨型碳库氧源


说到山,天下尽晓白云山,但广州不仅仅只有白云山。地处南岭向三角洲地区的过渡地带的广州,东承罗浮山脉,北承九连与青云山脉,远山为屏、中山依郭、余脉入城。海拔50米以上山体达全域总面积的41.7%。北部高山丘陵重峦叠嶂、中南部低丘岗台星罗棋布。

广州地形意向图(图片来源:广州总体城市设计)


广州山体林地是南亚热带动植物重要的栖息地与种质资源库,也是超大城市近郊可达的巨型生态氧源、碳库。

山体范围内承载了市域山水林田湖自然生态资源的56.1%,山区植物占广州地区植物种类总数的85%以上,市域范围内97%(186处)的自然保护地位于山体范围之内。


流域:千涌奔流入海


说到水,世人皆知广州有珠江,但其实广州水网之密使其当之无愧为岭南水城。广州天然形成 “一江两片、北树南网 ”水系结构。全市5米以上河涌多达1368条,总长 5542.4km。

广州市水系图(图片参考:广州市河涌水系专项规划)


流域水系因自然地貌形成多样特色。

北部非感潮类的山岗地水系,自然发育为主,长藤节瓜、汇水成湖。

流溪河水库 (图片来源:网络)


流溪河增江流域河谷平原水系,开渠引水、背山向田,形成独特的岭南山水田园大地景观。

流溪河 (图片来源:院区域规划设计所摄)
增城增江流域村庄(图片来源:广州增城发布)


中部半感潮类水系,上分山洪,下蓄洪潮。

南部感潮水系,陆海交界,潮汐换水。

滨海湿地水系,八口出海,水网纵横。

密布而各具特色的河湖水系与近海资源为广州岭南水城注入丰富的内涵与魅力。

(图片来源:《广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


生物多样性:鸟语花香之城


广州适宜的气候和丰富多样的山水资源为生物栖息营造了良好的条件。维管束植物种类丰富度、水鸟种类丰富度等多项生物多样性指标居我国超大城市前列。


作为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节点,广州是重要的候鸟中转站。丰富的河漫滩、江心岛、淡水池塘、红树林、湿地公园等水陆、海陆交界湿地每年吸引大量水鸟栖息。

广州水鸟资源

广州城央绿心海珠湿地,鸟类达到177种,昆虫种类达到285种,打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健康生态城市图景。

海珠湿地(图片来源:广州总体城市设计摄影大赛作品)




2

化自然之美为城市之力

近年,广州努力以丰富的生态资源形成多元优质、引人入胜的生态产品,使生态环境成为花城广州重要的城市竞争力与吸引力,让人们在绿水青山之间、蓝脉碧网之上,感受动人的美丽宜居花城魅力。 

· 野趣——岭南特色自然保护地


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与生态格局,广州整合优化70余处自然保护地,保护岭南特色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景观,为全社会提供科研、教育、体验、游憩等公共服务。

从化区桂峰山、增城区白水寨、花都区王子山、黄埔区油麻山等自然公园在广州的山里林间星罗横布,流溪河国家森林自然公园成为珠三角地区徒步登高和森林漫步胜地,石门国家森林公园被评为“森林体验国家重点建设基地”,“石门红叶”“流溪香雪”等多个森林旅游品牌更加深入人心。


 · 绿网——功能复合的生态廊道网络


生态廊道是动植物生活与繁衍,大气和水环境净化的重要带型生态空间。对于广州这种超过2200万实际管理服务人口的大规模、高密集城市来说,生态廊道建设更是将城区外围生态资源引入城市内部、丰富市民户外活动场所、限制城市摊大饼的户外绿色开敞空间。

广州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对生态廊道的构建,2016年完成了全市生态廊道规划,制定生态廊道地区建设指引,引导生态廊道复合功能发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也将“三纵五横”的廊道体系纳入其中,助推廊道管理实施。

“三纵五横”生态廊道体系(图片来源:《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8-2035)》)


近年在多部门推动下,海珠湿地、大观湿地、花都湖、白云湖等都市绿肺城中镶嵌,红山村、团星村等生态美村持续涌现。未来生态廊道将以城区外围景观翠环为重点,丰富市民湖泊河流、郊野果林、湿地农田、生态山林等户外游憩空间,推动生态资源向市民共享共用的产品转化。

广州景观翠环(图片来源:《广州总体城市设计》)


红山村美丽乡村(图片来源:项目自摄)

玩 · 公园——开放易达的公园体系


广州先后编制多轮绿地系统专项规划,优化提升公园绿地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布局。全市现状公园名录共323处,其中生态公园113处,城市公园和社区公园共计210处,各项绿化指标位居全国前列,森林覆盖率达到42.3%、建成区绿地率近4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超过45%、人均公园和开敞空间面积17.3平方米,基本完成“出门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实现城市绿色空间开放共享。


广州先后荣获包括国际花园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在内的多项国内外奖项,海珠湿地获联合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市儿童公园“一区一园”体系建设获广东省宜居环境范例奖。

海珠湿地观鸟平台

(图片来源:院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所)

 · 绿踪——内涵不断丰富的绿道


广州早在2008年就启动了绿道建设,通过《广州市绿道网建设规划》的编制实施,目前全市已建成绿道3560千米,形成24条精品绿道线路,开展登山道、健步道、缓跑径示范段建设,丰富绿道内涵,是珠三角各市中建成绿道线路最长、覆盖面最大、串联景点最多、服务人口最多、在中心城区分布最广的绿道网。

广州绿道(图片来源:项目自摄)


连 · 蓝脉——千里碧道打造理想水生活


近年,结合“北树南网”的水系格局和岭南水乡、广府文化的地方底蕴,围绕“理想水生活”理念,开展“千里碧道”建设,全面升级水系绿道。通过水安全提升、水环境整治、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景观与游憩系统构建等方式,构建“溪—涌—河—江—海”多层次“碧道”网络,形成4片9条碧道特色主题游径,彰显广州依山、沿江、滨海的最美自然禀赋。

广州市碧道主题游径(图片来源:广州市碧道建设总体规划)


通过开展碧道“一区一试点”工作,广州市2019年已建成蕉门河、东山湖、增江、花都湖、阅江路、海珠湿地、流溪河等省、市级试点碧道共113公里;同步编制《广州市碧道建设总体规划》和《碧道建设技术指引》,计划到2025年共建成“碧道”1506公里,形成覆盖全市的碧道网络,充分展现广州特有生态魅力。

( 图片来源:网络)


 · 花景——美丽花城持续升级


“花”象征着美好、活力与开放,广州“花城”美誉由来已久,是广州市极力打造的一张国际名片。

经过持续不断的花景建设,“人在花中行,车在花中游”的花城赏花新格局基本形成。累计已建成赏花景点120处,形成百花争艳的盛景;完成了百余座天桥、立交桥的绿化装饰,总长349公里的绿化天桥成为全国最长的城市空中花廊;花文化品牌效应也不断得到提升,“花语·广州”花事活动、迎春花市活动、国际花卉艺术展等活动成为提升花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代表广州精神的市花木棉与漫天的三角梅(勒杜鹃)深入人心。

广州市“空中花廊”(图片来源: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

 · 碧空——普惠人人的蓝天净水


“广州蓝”频频亮相,“双彩虹”刷屏朋友圈,这是广州空气质量明显提升的表现。近10年广州PM2.5平均浓度逐年降低,连续四年稳定达标,并实现空气质量六项指标全面达标。

荔枝湾涌再现小桥流水,猎德涌重归一涌碧水,广州的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全市147条黑臭水体全部消除黑臭,13个国省考断面全面达标,入选首批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当前,广州正在以更大力度保卫蓝天碧水净土,进一步打造健康绿色之城,让蓝天白云常见、绿水青山常在。

( 图片来源:广州总体城市设计摄影大赛作品)



广州素有“花城”美誉,正如花之根植自然、绚丽多彩、彰显生机,新时代的广州,必将擦亮云山珠水品牌,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持久魅力与蓬勃活力。


作者|吴婕、李晓晖、雷狄、萧敬豪、聂危萧(GZPI规划研究中心)

版式|GZPI办公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